
- 微信客服
工作时间 09:00-23:00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一) 课程代码:02972(笔试) 2024年12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一)》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专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在学生进入中药学学习时的一门选考课。《中医基础理论(一)》主要包括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基本特点;中医学有关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与发病、病机和预防治疗的基本理论概念与知识等有关内容。本课程的学习对掌握中药学基本理论,中药学的临床应用起到了奠基作用。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满足培养中药学专业高素质人才的相关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行有关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和考查,为以后中药学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工作能力的提升和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掌握阴阳、五行的概念、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3.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脏腑之间的关系。
4.掌握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以及相互关系,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5.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
6.掌握六淫、疠气、七情内伤各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痰饮、瘀血、结石的形成、致病特点和常见病证。
7.掌握邪正与发病的关系,基本病理、内生五邪的概念与内容;以及治疗、养生的基本内容与原则。
8.熟悉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9.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液、志、华之间的关系以及脏腑的生理特性。
10.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1.了解病机的基本含义和中医学预防思想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本课程的考核章节为上篇 理论体系中绪论到第六章,第七章的第1-2节,第八章;重点章节是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的第1-2节、第八章;不考核章节为上篇 理论体系中第七章的第3-4节,下篇 理论研究中的所有章节。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在中药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被列为专业基础课,对全面掌握中药学专业各学科的知识起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是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安全与合理应用等课程的先导课。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掌握中药与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在理论基础和功能方面的区别,加深药性理论的相互联系及具体运用的理解。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 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
识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理解: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属性。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识记: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以及形成与发展中的主要中医学医家医著。
理解:金元四大家和清代医家王清任的主要学术观点、用药原则与特点。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识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理解:病、症、证的异同和相互关系。
应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精气学说
识记:精气的基本概念。
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在中医药学中的运用。
(二)阴阳学说
识记:阴阳的基本概念。
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与阴阳的特性。
应用:用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分析人体病理及临证诊治中的遣方用药。
(三)五行学说
识记:五行的基本概念。
理解:五行生克制化和乘侮规律。
应用::依据生克规律制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 藏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脏腑调控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
识记: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二)五脏
识记: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脏与形体、官窍、液之间的关系。
理解: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概念与内涵。
应用: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的相关关系。
(三)六腑
理解:六腑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
应用:六腑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
(四) 奇恒之腑
识记: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应用:脑和女子胞功能的临床应用。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理解: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脏腑调控
理解:精神活动、饮食物的消化/呼吸功能、生殖机能、人体津液代谢、血液运行和脏腑调控之间关系。
第三章 气血津液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熟悉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气
理解: 气的生成、分类和运动。
应用: 气的功能作用与临床疾病防治的关系。
(二)血
识记:血液的概念和功能,
理解: 血液的生成和循行。
应用: 血液的功能作用与临床疾病的防治关系。
(三)津液
识记:津、液的概念和功能。
理解: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规律。
应用: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和脏腑的相关性。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识记:气血津液之间的基本关系。
理解: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 经络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识记:经络的概念与命名。
理解: 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十二经脉
识记:十二经脉的命名、循行、流注次序与分布交接规律。
理解: 十二经脉的基本功能。
(三)奇经八脉
识记:奇经八脉的概念、循行特点、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
理解: 督、任、冲、带脉的主要功能。
(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识记: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名称以及分布、循行规律。
理解: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生理功能。
(五)经络的生理功能
识记: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
(六)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理解: 经络的主要临床应用。
第五章 体质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体质的基本概念、分类的特点及临床的运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体质的概念和形成
识记: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分类
理解: 体质的分类方法。
(三)体质学说应用
理解: 体质与发病。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六淫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掌握疠气概念和致病特点,掌握七情内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致病特点和常见病证,以及邪正与发病的关系;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与发病,熟悉体质因素、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了解中医病因学说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其它病因,如外伤、药邪等与发病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病因
识记:病因的概念。
六淫的基本概念。
七情内伤的概念。
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
理解:病因的形成与分类。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疠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痰饮、瘀血、结石的致病特点。
应用:六淫与发病的关系。
七情内伤与脏腑发病的关系。
痰饮、瘀血导致的常见病证。
(二)发病
识记:发病原理和类型。
理解:邪正与发病的关系。
第七章 病机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内在联系,掌握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掌握气血津液失常所出现的病理变化,掌握内生五邪的基本病理变化;了解病机的基本含义,了解脏腑病机、经络病机及其他病机。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一)基本病机
识记:病机的基本含义与分类,基本病机的内容。
理解: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阴阳失调和气血津液失常导致疾病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应用: 基本病机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识记:内生五邪的基本概念。
理解:内生五邪的形成。
应用:内生五邪的发病特点。
第八章 预防与治则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养生的基本意义、原则和方法;掌握治则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了解中医学预防思想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养生
识记:养生、衰老的基本概念、天年的含义。
理解:衰老的发生机理,养生的四个基本原则。
(二)预防
识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方法与措施。
应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具体应用。
(三)治则
识记:治则与治法的概念。正治反治、三因制宜的基本概念。
理解: 治则的基本含义和扶正祛邪,正治反治,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治法的主要内容。
应用:治则治法对遣方用药的指导。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第3版)》,郭霞珍 王彤主编,学苑出版社,2023年版 。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7学分,建议总课时126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 次 | 内 容 | 学 时 |
绪论 | 8 | |
第一章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14 |
第二章 | 藏象 | 26 |
第三章 | 气血津液 | 14 |
第四章 | 经络 | 8 |
第五章 | 体质 | 5 |
第六章 | 病因与发病 | 18 |
第七章 | 病机 | 16 |
第八章 | 预防与治则 | 17 |
合 计 | 126 |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试题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理解占50%、应用占30%。
3. 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中等难度、难。难题部分比例不超过20%。
4.笔试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5.笔试采用闭卷考核方式,考试时间150 分钟,按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
六、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重阳必阴”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二)多项选择题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
A.通行元气 B.运行水液 C.主持诸气 D.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三)填空题
五脏主五体,肾在体合______、肝在体合筋、脾在体合______、肺在体合皮、心在体合脉。
(四)名词解释题
藏象
(五)简答题
简述五行的特性及其引申义。
(六)论述题
从脏腑生理特点的角度试述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腑虚补脏、脏实泻腑的意义。
工作时间 09:0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