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首页 > 自考资讯 > 北京

北京自考13672公共政策导论考试大纲

小编 2025-02-11 14:22:34 人看过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导论     课程代码:13672(笔试)         2024年3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公共政策导论》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事务管理(专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后开设的选考课。《公共政策导论》涵盖公共政策的相关知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公共政策是指政府的行为(即政府选择做的事情),研究政府制定政策的能力、程序、方式及公共政策的质量等内容。本课程以公共政策过程为研究框架,系统阐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分析了政策周期的一系列功能性活动,使学生厘清公共政策过程的基本脉络,达到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理性观察与认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职业道德水准、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能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行业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相关知识要求,为以后学习本专业相关知识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领会公共政策的知识框架,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研究领域,掌握公共政策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章节为第一到第八章,重点章节是: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公共政策导论是公共事务管理(专科)的教学计划中被列为专业核心课,本课程与管理学原理、政治学概论、公共管理导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管理心理学等课程之间有承前启后的相互联系作用的关系,是公共事务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工作实务、市政学、公共安全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等课程的先导课,本课程的学习对全面掌握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相关知识起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明确公共政策的基本含义以及研究公共政策的原因,理解公共物品、公共职能、公共问题、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公共秩序、公共治理这些与公共政策相关的概念,掌握政治行动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了解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

识记:公共政策的概念

(二)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理解: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科学、专业、政治)

(三)公共与私人———从公共角度理解公共政策

识记:公共、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概念

理解:公共职能、公共问题、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公共秩序、公共治理

(四)政治与政策———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

识记:公共政策的概念

理解:政治行动的类型、政治三个层面及其公共政策的关系

(五)市场与政策———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

理解:西方经济学“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

(六)伦理与政策———从伦理角度理解公共政策

理解: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道德特征

应用:开展公共政策的伦理分析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形式、类型、特征与作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明确公共政策的基本性质,认识公共政策在不同政治体制中的表现形式,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类型,了解公共政策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公共政策的重要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理解: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中国现行政治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全民公决

(二)公共政策的类型

理解: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应用:开展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分析

(三)公共政策的特征与作用

识记:公共政策的特征

理解:公共政策的作用,导向功能,管制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应用:开展公共政策的作用分析

第三章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不同类型及作用,掌握社会问题的类型,特征及理论,理解目标群体政策认同和政策抗拒的缘由,认识公共政策的环境要素及其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政策主体

识记:官方决策者、非官方参与者的概念和类型

理解:官方决策者,立法机关、法院、行政决策机关、行政执行机关等各种类型的特

点。非官方参与者中公民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途径,大众传媒:“第四种权力”思想库的类型等各种类型的特点

(二)政策客体

识记:社会问题、政策问题、目标群体的概念

理解:社会问题的特征、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态度

应用:开展目标群体的态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

(三)政策环境

识记:环境、生态、政策环境的概念

理解: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

应用:Pest分析法,对一般环境的分析,主要是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主要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第四章 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模型的作用与风险,认识评价模型有效性的基本标准,掌握政策分析模型的主要理论观点,理解政策分析模型在政策实践中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模型概述

识记:模型的概念

理解:模型评述、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

(二)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理解:传统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渐进主义模型、小组意识模型、精英理论、制

度理论、博弈理论、团体理论、系统理论、过程模型的含义、主要内容和特点

(三)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

识记:实验法的分类,机会成本的概念

理解:混合扫描理论、实验性理论的含义和特点

(四)中国古代政策观

理解: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无为”之治、墨家的理性推理、法家的系统理念、孙子的“知变”战术含义和特点

第五章 政策制定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社会问题的性质、特征、类型和基本理论,认识政策问题确认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熟悉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建立的条件、触发机制及影响因素,明确政策规划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和思维方法,掌握目标设定、方案开发、结果预测和择优选择的一般方法,理解光环效应、从众效应等心理效应对决策质量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问题的产生

识记:社会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理解: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理论、社会问题类型,社会问题的比喻

应用:问题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鱼骨图分析法、5why分析法、穆勒法(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二)政策问题的确认

识记:问题察觉、问题界定、问题描述的概念

理解:问题界定的方法、

应用:对问题产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和条件,问题的性质、类型、范围和程度,问

题的结构及其作用等进行多维分析

(三)政策议程的建立

识记:政府议程、公众议程的含义

理解:政策议程的类型、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

应用:开展政策议程的建立条件及障碍、触发机制的分析

(四)政策规划

识记:政策规划主体的概念、类型,听证的含义

理解:听证制度的意义,政策规划的原则,政策论证的类型,政策目标的特征及目标

确定的原则,事实前提与价值前提的区别,政策方案设计的要点,政策方案评估的内容,政策方案选择的环节,群体决策的择案规则

应用:开展政策规划中的思维方法、政策规划程序分析

(五)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理解: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的类型

(六)政策合法化——政策获得合法性的过程

理解:政策合法性的含义及内容

第六章 政策执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政策执行的性质与特征,认识政策执行的主要功能,理解政策执行的基本过程,熟悉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掌握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和行动策略。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政策执行的概述

识记:政策执行的概念

理解:政策执行行动学派和组织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政策执行研究的演变,政策执行的特征、功能和过程

应用:开展政策执行过程分析

(二)政策执行的原则

理解:政策执行的各类原则的含义

(三)政策执行的要素

识记:政策资源、目标群体、信息沟通的概念

理解:执行主体的素质要求和互补效应,执行手段的类型、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的类型及特点

应用:开展影响政策执行的要素分析

(四)政策执行的策略

理解:政策执行策略的类型

第七章 政策评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认识政策评估的演进过程,理解政策评估的主要功能,区分政策评估的不同类型,熟悉政策评估的基本要素,掌握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和基本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政策评估的概述

识记:政策评估的概念

理解:政策评估的演进、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政策评估的功能

(二)政策评估的类型与要素

理解:政策评估的类型、政策评估要素的种类、政策评估的公平性标准

(三)政策评估步骤

理解:计划与准备、组织与实施、总结与报告

(四)政策评估的障碍

理解:评估障碍的类型

应用:分析政策评估存在的障碍

第八章 政策终结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政策终结的基本内涵,了解政策终结的对象与形式,理解政策终结的障碍,掌握政策终结的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政策终结的含义

识记:政策终结的概念

理解:政策终结的作用,政策终结的类型

(二)政策终结的对象与形式

理解:政策终结的对象,政策终结的形式

(三)政策终结的障碍与措施

理解:政策终结障碍的理论框架

应用:分析政策终结障碍的表现及其应对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谢明 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5学分,建议总课时90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 次

内 容

学 时

第一章

绪论

5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形式、类型、特征与作用

10

第三章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

10

第四章

 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15

第五章

政策制定

20

第六章

政策执行

15

第七章

 政策评估

10

第八章

政策终结

5

合     计

90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笔试的比例一般为识记占30%,理解占40%,应用占30%。

3. 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中等难度、难。难题部分比例不超过30%。

4.笔试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5.笔试采用闭卷考核方式,考试时间150分钟,按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

六、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政策规划主体既有单一性也有

A.多元性    B.复杂性    C.不确定性    D.合法性

(二)多项选择题

公共政策的作用是

   A.导向功能    B.管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分配功能

(三)简答题

公共政策有哪些类型?

(四)论述题

公共政策如何体现社会公平?




来源:网络
本站自考资讯内容均来之各省教育考试院及各院校官网发布,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咨询当地自考办,以自考办解释为准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微信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工作时间 09:0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