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信客服
工作时间 09:00-23:00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金融监管学 课程代码:13877(笔试) 2024年9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金融监管学》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金融学(专升本)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在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后开设的选考课。《金融监管学》系统讲授了银行监管的基础理论、国际标准和监管技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银行监管的基本知识框架,并透彻理解银行监管的理念与主要方法,了解银行业国际监管最新发展趋势。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本专业培养金融学专业人才的相关知识要求,为以后学习本专业相关知识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学习银行监管的概念、标准、主要方式,熟悉微观审慎监管中的公司治理、资本监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和声誉风险以及宏观审慎监管,并了解银行监管的新趋势。
本课程的考核章节为第一到第十三章,重点章节是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二章;一般章节是第一章,第四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三章。无不考核章节。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金融监管学》课程在金融学(专升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被列为专业课,本课程与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等课程之间有承前启后的相互联系作用,本课程的学习对全面掌握金融专业各学科的知识起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银行监管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掌握银行监管的基本概念,掌银行监管的目标与原则,了解《银监法》的主要内容和银行监管的发展演进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银行监管的概念与理论
识记:银行监管的概念、银行监管的必要性。
理解:银行监管理论。
(二) 银行监管目标与原则
识记:银行监管的目标、银行监管的原则。
(三)银行法律依据与监管模式
识记:《银监法》的立法背景与意义、《银监法》的主要内容。
理解:银行的监管模式:机构型监管模式、功能型监管模式、综合型监管模式。
(四)我国银行监管体制演进
识记:计划经济下的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体系、现代银行监管体系、21世纪初至今的银行监管体系。
第二章 银行监管的国际标准与跨境协调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背景和内容、金融稳定委员会成立的背景及其职能、金融集团的监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识记:《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出台背景、具体内容。
理解:有效银行监管的先决条件。
(二) 巴塞尔资本协议
识记: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贡献。
理解:《巴塞尔协议Ⅰ》、《巴塞尔协议Ⅱ》、《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意义及缺陷。
(三)金融稳定委员会
识记:金融稳定委员会成立背景。
理解:金融稳定委员会的主要职能。
(四)金融集团监管
理解:并表监管的原因及内容、金融集团透明度监管的内容及影响。
第三章 银行监管的主要方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注入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掌握非现场监管的含义、内容、主要方法、措施和报表体系;理解现场检查的内涵、流程、内容及科技创新;明确行政处罚的原则、种类和流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市场准入
识记:市场准入的定义。
理解:市场准入的主要内容:机构准入、业务准入、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准入。
(二)非现场监管
识记:非现场监管的基本含义、监管措施及后评价机制、非现场监管的指标体系。
理解:非现场监管的主要内容、确定风险点的方法。
(三)现场检查
识记:现场检查的基本含义、主要流程、科技创新。
理解: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
(四)行政处罚
识记: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主要种类、一般流程。
第四章 微观审慎监管——公司治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概念和构成要素、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发展实践、国内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法律监管框架;理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监管的意义和目标功能。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监管界定与功能
识记:公司治理内涵、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监管的意义和目标功能。
理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构成要素和特殊性。
(二)银行公司治理监管实践
识记: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发展实践及主要问题。
(三)银行公司治理的法律监管框架与监管
识记:国际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法律监管框架:《加强银行公司治理的原则》、《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强化公司治理指导原则》;国内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法律监管框架:《公司治理指引》;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措施完善。
第五章 微观审慎监管——资本监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资本的定义、银行资本的组成与功能;掌握资本充足率在不同《巴塞尔协议》中计算和评估的区别;理解新资本管理办法,并掌握新资本管理办法与《巴塞尔协议Ⅲ》的异同。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资本的定义和组成
识记:银行资本的定义。
理解:银行资本的组成及功能。
(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和评估
理解:资本充足率的评估。
应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
(三)新资本管理办法
识记:新资本管理办法出台背景。
理解:新资本管理办法内容、新资本管理办法与《巴塞尔协议Ⅲ》的异同。
第六章 微观审慎监管——信用风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信用风险的定义、信用风险的权重;了解信用风险的缓释方法、信用风险五级分类;理解风险资产减值准备。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信用风险概述及主要指标
识记:信用风险的含义、分类。
理解:信用风险的特点、衡量信用风险的主要指标。
(二)信用风险的缓释措施
识记: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信用衍生工具。
(三)信用风险资产分类
理解:信贷资产分类、非信贷资产分类的定义及分类方法。
(四)贷款及其他信用风险资产的损失准备
识记:贷款损失准备、其他信用风险资产损失准备。
(五)信用风险的资本覆盖
识记:表内、表外资产信用风险资本计提。
第七章 微观审慎监管——市场风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的定义,熟悉VaR与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市场风险概述
识记:市场风险的定义、覆盖范围及影响。
(二)市场风险的分析方法
识记:VaR的背景、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压力测试。
理解:VaR的基础知识及基础应用。
(三)市场风险分析方法的监管要点
识记:内部模型的商业银行监管要点。
(四)利率风险
识记: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利率风险监管。
理解:利率风险的来源与影响、缺口分析、模拟分析。
应用:久期分析的概念及计算。
(五)汇率风险
识记:外汇交易风险;外汇风险的监管目的、管理评价及监管措施。
理解:外汇结构风险、银行外汇风险控制措施:限额管理、资产负债配对管理、套期保值。
应用:外汇风险的计量:单一货币敞口头寸、总敞口头寸的计量方法。
(六)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监管评价
识记: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监控的有效性;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完善性;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的完善性;适当的市场风险资本分配机制。
(七)市场风险的监管方法和措施
识记:信息收集、监管措施。
第八章 微观审慎监管——流动性风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流动性风险的界定;理解超额备付金率、核心存款依存度和流动性缺口的管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流动性风险的基本原理
识记:流动性风险概述、流动性风险的预警信号。
理解: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风险的关系。
(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原则和内容
识记: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流动性监管的原则。
理解: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内容:资产流动性、负债流动性、资产证券化。
(三)流动性监管指标概述
识记:我国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流动性比率法 缺口分析法。
(四)监管人员对银行流动性的检查和监管措施
识记:流动性检查的目的、程序、范围;流动性风险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监管措施。
第九章 微观审慎监管——操作风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操作风险的演进,理解操作风险的定义、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分类,掌握操作风险主要的定型监管方式及资本计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操作风险概述
识记:操作风险的分类。
理解:操作风险的定义、产生的原因、特点。
(二)操作风险监管演进及主要定性监管方法
理解:内部监管、外部监管。
(三)操作风险的主要定量监管方式
理解: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
第十章 微观审慎监管——信息科技风险和声誉风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信息科技风险和声誉风险的定义、特点、成因及分类,理解信息科技风险和声誉风险的度量和监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信息科技风险
识记:信息科技风险的定义。
理解:信息科技风险的成因、特点、分类、监管;信息科技风险与操作风险的关系。
(二)声誉风险
识记:声誉风险的定义。
理解:声誉风险的成因、分类、特点、度量、监管。
第十一章 监管评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银行监管评级的概念与意义,理解CAMELS评级体系、ARROW评级体系的主要内容,并对我国银行监管评级体系有初步了解。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监管评级的概念与意义
识记:监管评级的概念。
理解:监管评级的作用与意义。
(二)监管评级体系介绍
识记:各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概述。
理解:CAMELS评级体系的内容、ARROW评级体系的内容及流程。
(三)我国的监管评级体系
识记:我国监管评级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理解:CAMELS+监管评级体系的主要要素、操作流程、原则和特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的建议。
第十二章 宏观审慎监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宏观审慎监管视角的产生及其重要性,理解对系统重要性大型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机制、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掌握逆周期监管的三大方面和问题银行的处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宏观审慎监管视角的产生
识记: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定义、二维测度。
理解: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比较、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
(二)逆周期监管
理解: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及相关逆周期政策、逆周期的贷款损失拨备机制及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
识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大而不倒”。
理解: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基本特征、风险防范机制。
(四)存款保险制度
识记:存款保险制度的分类、原则;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分析。
理解:存款保险制度具体设置分析。
(五)问题银行的恢复与处置
识记:问题银行及其出现的不可避免性。
理解:银行处置与恢复计划。
第十三章 银行监管的新趋势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综合化经营及其监管、互联网银行及其监管、影子银行及其监管、全球化与跨境监管合作,明确银行监管的新趋势。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综合化经营及其监管
识记:我国现阶段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
理解:综合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风险。
(二)互联网银行及其监管
识记:我国互联网银行的发展、监管现状、面临问题。
理解:直销银行、按揭贷款模式、综合金融服务模式、高息揽存放贷模式。
(三)影子银行及其监管
识记:影子银行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机制。
理解: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分类及风险分析、监管现状。
(四)全球化与跨境监管合作
识记:监管联席会议的形成背景与基本特征。
理解:监管联席会议的实践原则、监管联席会议体现出的监管理念革新。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银行监管学》,宋玮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4学分,建议总课时72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 次 | 内 容 | 学 时 |
第一章 | 银行监管概述 | 2 |
第二章 | 银行监管的国际标准与跨境协调 | 6 |
第三章 | 银行监管的主要方式 | 6 |
第四章 | 微观审慎监管——公司治理 | 6 |
第五章 | 微观审慎监管——资本监管 | 6 |
第六章 | 微观审慎监管——信用风险 | 6 |
第七章 | 微观审慎监管——市场风险 | 6 |
第八章 | 微观审慎监管——流动性风险 | 6 |
第九章 | 微观审慎监管——操作风险 | 6 |
第十章 | 微观审慎监管——信息科技风险和声誉风险 | 6 |
第十一章 | 监管评级 | 6 |
第十二章 | 宏观审慎监管 | 6 |
第十三章 | 银行监管的新趋势 | 4 |
合 计 | 72 |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笔试的比例一般为识记占45%,理解占45%,应用占10%。
3. 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中等难度、难。难题部分比例不超过20%。
4.笔试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名词解释题、判断说明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5.笔试采用闭卷考核方式,考试时间150 分钟,按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
六、题型示例
(一)名词解释题
资本充足率
(二)判断说明题
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不利的变动而给银行的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
(三)单项选择题
银行监管指标不能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状况的是
A.流动性比例 B.超额备付金率 C.流动性覆盖率 D.拨备覆盖率
(四)多项选择题
《巴塞尔协议Ⅲ》较之前版本进行的修订主要体现在
A.除考虑信用风险还应考虑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B.更加强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
C.引入杠杆率监管要求
D.关注压力情形下的流动性管理
(五)简答题
银行监管的原则有哪些?
(六)论述题
论述巴塞尔协议Ⅰ、Ⅱ、Ⅲ分别存在哪些缺陷。
工作时间 09:0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