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信客服
工作时间 09:00-23:00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综合能力 课程代码:10088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先导课。本课程主要介绍社会工作的核心内容,包括其基本含义、发展历史、核心要素、理论基础、工作过程、工作方法等,兼顾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政策、社会工作教育等内容的具体介绍和相关分析,引导学生践行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与核心内容,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工作实习和实践中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在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学习深造,独立进行学术研究,以及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本课程需要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熟记社会工作的核心内涵、作用与功能,在了解社会工作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准确理解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社会福利制度、理论、工作过程、工作方法等内容。同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社会工作理论吸收运用到社会工作服务中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全民福祉提升贡献专业力量。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程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它是《社会行政》、《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实践)》、《社区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等课程的前序基础课程。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含义与功能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重点是社会工作的内涵与性质。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工作对象和工作领域、构成要素和基本功能等重点内容,能够用专业术语表述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识和评价。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与性质(重点):
识记:社会工作的一般定义。
社会工作的性质。
理解:什么是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的对象与工作领域(次重点):
识记: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
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
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
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
(三)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重点)
识记: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服务对象。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价值观。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助人方法。
应用: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四)社会工作的功能(重点)
识记:社会工作的治疗功能。
社会工作的预防功能。
社会工作的发展功能。
理解:功能的概念。
功能的对象。
功能的性质。
应用:社会工作功能的一致性与冲突。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重点是中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历史起源及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并能够分析中西方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与发展的异同。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一般):
识记:工业革命和社会立法对社会工作的贡献。
福利国家思想与社会工作的发展。
理解:社会工作的思想渊源。
社会救助的发展。
(二)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次重点):
识记: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及演进。
理解:社会工作培育与正规教育的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制度与专业组织。
(三)我国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一般)
识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工作。
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工作。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重点是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和伦理。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以及在实践中的伦理要求,能够有效处理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有效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一般):
理解:社会工作产生和发展的哲学根源。
应用:社会工作与哲学。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重点):
识记:社会工作中人的价值、权利与责任。
社会工作中社会的价值。
理解:价值的概念。
社会科学中价值的特征。
社会工作的价值背负与体系。
应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三)社会工作伦理(重点)
识记:社会工作者的伦理与责任。
应用: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
人道主义的价值理念。
第四章 社会福利制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社会福利制度,重点是理解社会福利和社会福利制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社会福利的基本内涵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含义与内容,理解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能够运用社会福利的相关知识对社会工作的实务实践做出评价。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福利的内涵及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一般):
识记:福利的内涵及其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理解:福利的道德基础与政治哲学。
应用:福利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二)社会福利和社会福利制度(重点):
识记:社会福利的定义。
社会福利的类型。
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
福利体制的类型。
理解:社会福利的功能。
应用: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
社会政策作为社会福利制度的行动机制与手段。
(三)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次重点)
理解:社会福利模式与社会服务的提供。
应用:社会工作专业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第五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与知识基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社会工作的理论与知识基础,重点是社会工作的理论。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能够具备在社会工作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工作理论(重点):
识记:什么是社会工作理论。
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
理解:社会工作理论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社会工作理论的结构。
(二)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次重点):
理解:社会工作知识基础的特点与构成。
应用:社会学的社会工作相关知识。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工作相关知识。
其他学科的社会工作相关知识。
第六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关知识,重点是关于人类行为与人类需求、人类成长的阶段性特点等。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人与社会的基本特点及相互关系,理解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理念,能够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关知识指导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需求评估和方案设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人类行为(重点):
识记:人类行为的含义。
人类行为的目的与构成要素。
人类行为的类型。
人类需要的含义。
人类需要的类型。
理解:人类需要的特征。
应用:人类需要的层次和发展。
(二)社会环境(重点):
识记:社会环境的构成。
理解:环境的含义。
人与环境的关系。
应用:社会环境的功能。
社会环境与人的行为的关系。
(三)人类成长(重点)
识记:人类成长的含义。
人生发展阶段及任务。
理解:角色承担与人的自我实现。
第七章 社会工作过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社会工作的工作过程,重点是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和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程序,能够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进行标准化流程的社会工作服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干预(次重点):
理解:现代社会问题与社会干预。
应用:社会工作对社会问题的干预。
社会工作是复杂的社会过程。
(二)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重点):
识记: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概念。
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内容。
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分析范式。
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
理解: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基础。
应用: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中的社会网络资源。
(三)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重点)
识记: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接案。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资料收集与评估。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计划与服务协议。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介入。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总结与评估服务。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终止与结案。
理解:运用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时应考虑的因素。
第八章 个案工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社会工作直接工作方法之个案工作方法,重点是个案工作的工作模式。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个案工作的基本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能够开展基本的个案工作服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个案工作的概念及发展历史(一般):
识记:个案工作的概念。
理解: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
(二)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与功能(重点):
识记:个案工作的功能。
理解:个案工作以个人和家庭为服务对象。
应用:个案工作解决的个人和家庭问题的类型。
(三)个案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观(次重点)
识记:个案工作的价值观。
理解:个案工作中的哲学问题。
个案工作的哲学基础。
应用:个案工作面对的伦理挑战。
(四)个案工作的模式(重点)
识记:个案工作模式的含义。
心理-社会模式。
功能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
危机干预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
行为修正模式。
个案管理。
理解:其他几种治疗模式。
第九章 小组工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社会工作直接工作方法之小组工作方法,重点是小组工作的工作模式。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能够开展基本的小组工作服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小组工作的概念及发展历史(一般):
识记:小组工作的概念。
理解: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
(二)小组工作的服务对象与功能(重点):
识记:小组工作的服务对象。
理解:小组工作的功能。
(三)小组工作的类型(重点)
识记:处遇/治疗性小组。
任务小组。
理解:对小组类型的新划分。
应用:处遇小组与任务小组的区别。
(四)小组工作的模式及一般过程(重点)
识记:社会目标模式。
治疗模式。
交互模式。
互动模式。
组织与环境模式。
行为修正模式。
发展模式。
预防与康复模式。
理解:小组工作的一般过程。
第十章 社区工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社会工作直接工作方法之社区工作方法,重点是社区工作的工作模式。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能够开展基本的社区工作服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区工作的含义与功能(次重点):
识记:社区的概念。
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的概念。
社区工作的含义。
理解:社区工作的发展历史。
社区工作的任务。
社区工作的功能。
应用:社区工作的原则。
(二)社区工作的模式(重点):
识记:地区发展模式的含义、特点、实施策略。
社会计划模式的含义、特点、实施策略。
社会行动模式的含义、特点、实施策略。
社区照顾模式的含义、特点、实施策略。
理解:社区工作的宏观模式。
(三)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次重点)
识记:社区发展的含义。
社区发展的工作模式。
社区建设的缘起和内容。
理解:社区发展的目的与目标。
社区发展的内容与组织模式。
社区建设的方法。
应用:社区发展的原则。
我国的社区建设实践。
第十一章 社会行政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社会工作间接工作方法之社会工作行政,重点是社会工作行政的主要内容及社会服务机构的治理与发展。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行政的基本工作内容、方法和社会服务机构的治理策略,能够开展基本的社会工作行政。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宏观社会行政(一般):
识记:社会行政的概念与含义。
宏观社会行政的内容与功能。
理解:社会行政的层次。
社会行政体制的含义、类型。
应用:社会行政与公共行政(服务)的关系。
(二)社会工作行政(重点):
识记:社会工作行政的含义。
社会工作行政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服务机构的治理与发展(次重点)
识记:社会服务机构的治理。
理解:社会服务机构的团队建设。
应用:社会服务机构的外部关系处理与交代。
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
第十二章 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重点是社会工作教育的要求和规范。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教育的方式、要求和基本规范,理解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任务等,能够结合相关知识对当前社会工作教育和专业化发展做出评价。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工作教育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地位(一般):
识记:社会工作教育的内容与特点。
理解:社会工作教育对于发展社会工作的意义。
社会工作继续教育与专业发展。
应用: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社会工作教育的要求和规范(重点):
识记: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培育。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
理解:社会工作课程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
(三)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次重点)
识记:我国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建设。
理解: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应用: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
第十三章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重点是我国的本土社会工作实践。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我国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能够基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于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和在地化发展做出课程评价与展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我国的本土社会工作实践(次重点):
识记:本土社会工作的含义与内涵。
理解:本土社会工作的内容与特点。
应用:本土社会工作的功能。
(二)社会转型与社会工作的发展(一般):
理解:我国社会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应用:我国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迫切问题。
(三)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社会工作发展(一般)
理解:社会建设的任务与社会工作的责任。
应用: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课程的能力考核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的有关名词、概念及规律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理解: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规律的内涵,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应用(包含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能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用社会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是既要求理论掌握,又要求具备分析论证能力,还能够进行应用性服务和应用性研究的能力,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指定教材为考生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指定教材:《社会工作导论(第三版》 王思斌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8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自学时必须要认真阅读教材,开始阅读每一章之前,应先认真学习大纲中有关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以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使用教材时,应注意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应在泛读即通读的基础和掌握较全面的知识背景条件下,对考核知识点进行重点地逐段细读,逐句推敲,以求做到对基本概念深刻理解,对历史脉络彻底弄清,对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地抓考核知识点,以免生吞活剥,不能真正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术语、基本理论与知识、基本方法等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出要点,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全部课程内容,同时锻炼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4、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也应重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如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知识分析服务对象问题的能力,采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方法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能力等。要通过完成练习思考题、撰写小论文,锻炼自己分析论证及书面表达的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理解与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4.助学学时建议。本课程共6学分,助学建议不少于108学时,课程学时分配见下表,考生也可参考该表安排自学时间。
章次 | 课程内容 | 助学学时 |
1 | 社会工作的含义与功能 | 10 |
2 |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 7 |
3 | 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 | 7 |
4 | 社会福利制度 | 8 |
5 | 社会工作的理论与知识基础 | 10 |
6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 8 |
7 | 社会工作过程 | 6 |
8 | 个案工作 | 10 |
9 | 小组工作 | 10 |
10 | 社区工作 | 10 |
11 | 社会行政 | 10 |
12 | 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发展 | 6 |
13 |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 6 |
总计 | 108 |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的内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和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识记”为30%,“理解”为40%,“应用”为3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每份试卷中所占比例依次为2:3:3:2左右。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试题题型一般分为:填空题、选择题(包括单项与多项)、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
六、 题型示例(样题)
(一) 填空题
历史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为了促成有计划的改变,努力去修正或改善宏观社会环境或物理环境而组建的小组称为( )。
A. 社会行动小组 B. 联盟 C. 代表委员会 D. 理事会
(三)多项选择题
依据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下列发展阶段与待形成的美德对应正确的是( )。
A. 婴儿期-希望 B. 幼儿期-目的 C. 儿童早期-意志力
D. 儿童中期-能力 E.青少年期-忠贞
(四) 名词解释题
1. 改变习俗模式
2. 改变媒介系统
(五)简答题
简述任务中心模式的特点。
(六)论述题
结合具体案例,论述社区工作的主要功能。
工作时间 09:0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