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信客服
工作时间 09:00-23:00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比较文学研究 课程代码:10396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比较文学研究》的课程性质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内容包括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的性质、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历史与学派、比较文学主要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比较文学研究在国外的发展史、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史、比较文学在新世纪的问题、困难和发展前景等有关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知识。课程特点在于比较文学是新兴学科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打破了文学研究的国别、语言、学科等界限,放眼全球、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研究全球范围人类文学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以促进世界文学和本国文学良性健康地发展。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比较文学研究》的课程目标是使学习者系统地学习比较文学的学科历史和相关知识,以及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如何在实际的文学研究中体现和运用。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对中外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和阐释思辨的能力,使之掌握中外文学交流和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的方法和规律,从而进一步认清文学本质,扩大学术视野,提高文学研究的综合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比较文学研究》对学习者的要求很高,需要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专业课程内容以后,才能学习本课程。因为它建立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对学习者的比较研究、系统分析、综合把握的素质和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本课程对继承和发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学、文化传统和遗产,培养学习者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增进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中外文学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价值和意义,了解本教材的指导思想、结构和使用建议,为下面进入《比较文学研究》这门课程展开深入、系统、细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重点)
识记:比较文学:文化交流之桥和文化创新之路。
应用:无所不在的比较:经济全球化与文明多样化背景下的文学研究。
(二)本书的指导思想、结构与使用建议(一般)
理解:本书的指导思想;本书的结构;本书的使用建议。
第一章 比较文学总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比较文学的各种定义,了解比较文学的一般性质和发展中的特性,领会比较文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实际意义。了解比较文学学派形成的必然性,领会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俄苏学派、中国学派等历史发展过程及其最新研究动态。了解比较文学中的可比性的定义和特点,领会可比性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重点)
识记:外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界定;中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界定。
应用: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各种定义的看法。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次重点)
识记:欧洲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美洲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亚洲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理解:法国学派及其成熟与发展;美国学派及其确立与勃兴;俄苏学派及其低谷期;中国学派及其主要研究方法。
应用:法国学者的最新研究动态;美国学派的崛起;俄苏学派的定型;中国学派的盎然生机。
(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与研究方法(重点)
识记: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包括定义和特点)。
理解: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各类主要研究方法)。
应用:可比性及其举例(包括有可比性的例子和可比性弱的例子)。
第二章 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文学的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的基本特征,了解法国学派创立的比较影响研究的三大学科理论支柱: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了解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成就和局限,从而认识到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是复杂的、辩证的影响关系。了解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各自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内容,掌握如何运用其理论方法进行实际的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理解: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的特点。
(二)流传学(重点)
识记:流传学的定义与特征。
理解: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
应用:流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渊源学(重点)
识记:渊源学的定义与特征。
理解:渊源学研究的四种对象。
应用:渊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渊源学研究的三种类型。
(四)媒介学(重点)
识记:媒介学的定义与特征。
理解:媒介的四种类型。
应用:文学媒介展开的三种方式。
第三章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翻译和翻译研究在当代国际比较文学中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领会从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角度切入的翻译研究,通过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变异等现象的阐释,通过对“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规律的揭示,尤其是通过对翻译文学国别归属、翻译文学史和文学翻译史等概念的剖析,为传统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展示出一块新的研究领域。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一般)
理解:早期比较文学研究视野中的翻译;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二)创造性叛逆与翻译(重点)
识记: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理解: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应用: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经典的形成。
(三)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次重点)
识记:中外文学中和文化中的文化意象。
理解:翻译与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变异。
应用:文化意象的跨民族传递。
(四)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视角(重点)
识记:文学的跨国传播及其身份认同。
理解:翻译文学概念及其国籍归属。
应用:文学翻译史与翻译文学史。
第四章 形象学、接受学与变异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每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形成是与它的时代密切相关的,领会世变时移,学科的研究对象、范围、理论和方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因时代不同而产生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如形象学、接受学、变异学三者的应运而生。了解形象学、接受学、变异学各自的定义和历史、研究对象及内容,掌握如何运用其理论方法进行实际的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形象学(重点)
理解: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应用:形象学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二)接受学(重点)
识记:接受学的性质与定义。
理解:接受学的历史与现状。
应用:接受学的对象、内容和方法;接受学的前景。
(三)变异学(重点)
识记: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基本原理;变异学的理论核心:异质性与可比性。
理解:跨国变异研究;跨语际变异研究;跨文化变异研究。
应用: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第五章 文学的类型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学的类型研究,包含了类型学、主题学与文类学研究。类型学、主题学与文类学研究既属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领域,又属于传统的影响研究的领域。类型学认为,相似的文学现象可能是影响接受的结果,也可能不一定是影响接受的结果,而是文化同步发展造成的结果。主题学研究的母题、题材和主题等,不仅仅属于平行研究的领地,也可归于影响研究的范畴。文类学在研究文学体裁和文体时,对同一体裁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状态的研究具有平行研究的特征,而在研究某些文体的流传轨迹时又有了影响研究的性质。掌握类型学、主题学与文类学这三者各自的学术疆界和独有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其理论方法进行实际的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类型学(重点)
识记:类型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理解:文学现象类似的原因。
应用:文化同步发展中的文学。
(二)文学主题与主题学(重点)
识记:主题和主题学的联系与区别。
理解:主题学研究的分类。
应用:主题学的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
(三)文类学研究(重点)
识记:不同文类研究分析。
理解:缺类研究的特殊性。
应用:文类学的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
第六章 比较诗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研究不断克服学科史上的实证主义关系研究的偏执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在全球性对话中走向研究深化和理论提升的必然,也是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时至今日,比较诗学已经成长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学术上的成就和特色为国际比较文学界所瞩目。掌握比较诗学的定义、历史、研究对象和方法,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其理论方法进行实际的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一般)
理解:诗学概念的古今差异;诗学概念的中西区分;理论跨界失效与比较研究需求。
(二)比较诗学的学科建构(重点)
识记: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与研究类型。
理解:比较诗学的历史与现状。
应用:研究案例分析。
(三)走向比较诗学的新疆域(次重点)
理解:文化语境变迁与问题意识转换;理论旅行与诗学变异。
应用:文论对话与互释:比较诗学的新空间。
第七章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即它分析各种文体在不同文化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异,研究当前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关系等,不但对于比较文学乃至整个文学研究是必需的,而且对于未来的文化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掌握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定义、历史、研究对象和方法,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其理论方法进行实际的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文学与艺术(重点)
应用: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绘画;文学与戏剧及影视。
(二)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重点)
应用: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社会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伦理学、法学。
(三)文学与自然科学(次重点)
理解:文学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历史;文学中的科学及其他。
第八章 总体文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文学这种世界性胸怀所带来的必然是一种开放的多元文化视野,随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不断拓展,从法国学派到美国学派,再到中国学派,从民族文学到国别文学,再到总体文学,从西方单一文明内部的文学比较进一步拓展到东西文明之间的总体文学研究,这都和比较文学的世界性胸怀密切相关。每一个国别文学都对世界文学的出现做出独特的贡献,多元文化的视野使得我们能够通过文学比较研究而到达真正的总体文学的构想,同时总体文学又给国别文学以新的视角和启迪。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区域文学与世界文学(次重点)
理解:各民族文学的空间延展与区域文学的形成;区域文学与东西方文学、世界文学;世界文学观念的形成及对比较文学理论建构的价值。
(二)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重点)
理解:总体文学的学术文化背景;梵第根的总体文学的构想。
应用:从欧洲中心的总体文学到跨文明的总体文学及其研究方法。
第九章 跨文明比较文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从社会发展和学科史的进程来看,比较文学大致经历了欧洲范围内的“跨国别”、以西方为中心的“跨区域”和“跨学科”和全球多元化时代的“跨文明”这样几个阶段。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既是人类交往的历史必然和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反映了文学互动和对话的内在需求。其意义和目标在于:以人类既往的多元文明为前提,通过比较、对话,促进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交融兼顾地朝向“和而不同”的境界迈进,使人类社会的审美世界既保持各自个性又能相互沟通,从而促使人类拥有“共同诗心”的时代早日到来。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跨文明比较文学提出的现实意义(一般)
理解:当代的“文明冲突”与“文明对话”;文明的“异质性”与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转机。
(二)人类文明的多源和多元性(一般)
理解:文明在世界不同区域的产生;文学在不同文明中的意义;多元文明观。
(三)跨文明研究:比较文学的新拓展(次重点)
理解:跨国别与跨区域;“西方中心论”局限和危机;跨文明比较文学: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交往和对话。
(四)文学的跨文明比较方法(重点)
理解:文明异质性与文学的差异性比较;文明对话与文学话语比较。
应用:文明的互补与异质文明文学的融合研究。
第十章 比较文学前景展望: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比较文学也和其他带有精英意识的人文学科一样,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来自文化研究方面的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冲击,消费文化和文学也成为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学者们必须正视的一个热门课题。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使得比较文学既保持自己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学科特征,同时又不至于在众多学科的冲击下全然解体。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一般)
理解:比较文学与“全球本土化”;全球化之于比较文学的意义;全球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新方向。
(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重点)
理解: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
应用: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互动与互补。
(三)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次重点)
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生产的世界性特征”;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的兴盛;作为一种审美现实的世界文学。
应用:世界文学研究的方法。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能力层次的表述
为使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各方均有所遵循,本大纲对各方面考试内容的规定,尽可能落实到具体的考核点;而对各考核点的能力程度要求,则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并尽可能用相应的可测量词语来表述。
识记:主要指背诵记忆比较文学研究这一课程和教材中所涉及的定义、性质、特点、历史事件、代表人物、代表作等基础知识。
理解:主要指理解比较文学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概念及其内容,研究历史的梳理,研究理论的表述,研究方法的分类,学术专有名词的解释等。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现象和问题可以进行分析论述,对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进行联系实际的阐发和举例,还有运用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
二、教材
指定教材为考生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指定教材:《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比较文学概论》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11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仔细阅读和理解大纲
本大纲阐明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规定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并对考试命题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具体说明,自学应考者应认真阅读,深入领会,以本大纲作为学习教材和应考的基本准则。
2.认真学习和钻研教材
教材按比较文学的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进行编排。理论部分可以帮助考生从理论高度上理解比较文学的理论。实践部分可以让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比较文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学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考生应对比较文学相关的理论逐字逐句地理解,弄懂原理,然后灵活自如地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文学研究中去。
3.正确把握理论方法与研究实践之间的关系
为了使自学应考生重点突出地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实践,扎扎实实地提高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文学现象的能力,深入地掌握相关理论的深刻内涵和不同侧重点,本大纲在讲述基本理论的同时,结合了许多比较文学研究的举例和实践。在考试命题中,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考核占有一定的比例,而比较文学的实践对深入理解理论方法有较大的帮助。自学应考生若对比较文学的实践部分采取放弃的态度,无论从提高自己的实际水平,还是从应考的角度看,都是不可取的。
4.努力将知识谱系转化为能力素养
考生对于大纲的提示,对于教材的辅导,自应用心记取但不可满足于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因为从本质上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史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是分析文学现象的理论方法,是一门宏观的综合的学科。所以应该提倡开动脑筋、深思熟虑,启动自身的综合素质,运用创新思维,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自会得到认可。将知识转化为综合应用的能力,提出个人有理有据的心得和体会。需要有一个刻苦努力的过程,任何想走捷径,求速成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5.在学习了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文学的学习
本课程的重点是培养提高考生运用比较文学理论方法分析、阐释和解决文学和文化交流以及中外文学现象中的问题。考生在了解中外文学发展中相互作用的过程,相同的文学发展中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相同的文学现象有何相异之处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练习运用这些规律性的结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一种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对考生的要求很高。考生要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素养,要运用学到的中外文学史知识和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由外部向内部,由浅层向深层地,对中外文学现象及涉及到的文化现象,进行总体把握和综合分析。在这里,“知人论世”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美学、文学理论的观点、宏观整体观点等,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的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真正体会社会助学的导向性。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考生将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致力于提高考生的综合素质。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独立阅读、分析、阐发、研究中外文学现象的能力,尤其要在分析评价比较文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方面,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
3.对某些有歧义的文学现象,在讲清教材提示要点的基础上,可适当介绍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同时要鼓励考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有理有据的见解。
4.要正确处理比较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实践的关系,对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要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化学习,考生要对教材的重点章节、理论方法进行重点分析理解,同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5.助学学时:本课程共5学分,建议总课时为90学时,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次 | 内容 | 学时 |
绪论 | 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 | 4 |
第一章 | 比较文学总论 | 10 |
第二章 | 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 | 13 |
第三章 |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 10 |
第四章 | 形象学、接受学与变异学 | 10 |
第五章 | 文学的类型研究 | 10 |
第六章 | 比较诗学 | 10 |
第七章 |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 10 |
第八章 | 总体文学 | 4 |
第九章 | 跨文明比较文学 | 5 |
第十章 | 比较文学前景展望: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 | 4 |
合计 | 90 |
五、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 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节,适当突出重点。
2. 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40%、“理解”为30%、“应用”为3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每份试卷中所占比例依次为2:3:3:2。
4. 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0%,次重点占20%,一般占20%。
5. 本课程命题采用的基本题型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改正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6.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填空题
1._____又称为源流学源泉学,属于法国学派提倡的_______的分支学科之一。
(二)单项选择题:
1.总体文学又被称为( )
A.世界文学 B.一般文学 C.国家文学 D.国别文学
(三)多项选择题:
1.曾经提出过“世界文学”一词的人有( )
A.歌德 B.马克思 C.斯宾诺莎 D.席勒 E.斯塔尔夫人
(四)判断改正题: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正确的不用改正,错误的在下面的横线上加以改正。
1.比较文学就是文学比较。(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词解释题
1.缺类研究
(六)简答题
1.简述跨文化变异研究。
(七)论述题
1.联系具体研究实例,谈谈如何理解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工作时间 09:0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