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信客服
工作时间 09:00-23:00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中级)(含实践) 课程代码:14088 14089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学(专升本)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经济学课程。本课程以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为基础,以区域资源配置为主线,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区域竞合关系、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模式、区域经济政策等富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开展教学;并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开展区域发展战略制定与区域规划编制的实践。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特征和趋势,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熟悉区域经济分析、区域战略制定、区域规划编制的主要方法,具有使用区域经济理论分析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在区域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学习深造,独立进行学术研究,以及提高经济学专业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明晰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准确阐释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主张,具备开展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能力。同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造中,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程与经济学专业的其他基础与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它以《政治经济学(中级)》《西方经济学(中级)》等课程为基础,又对《经济思想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等课程起补充配合作用。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绪论部分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以及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要求通过绪论部分学习,理解和掌握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以及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能够使用绪论部分的理论,总结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区域的概念和类型(重点)
识记:区域的概念和类型
理解:区域的内涵
应用: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关系
(二)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次重点)
识记: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理解: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应用: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和技术溢出的局部性
(三)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重点):
识记: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理解: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和路径依赖
应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特征
第二章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明晰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形成过程,了解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能够使用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思想(次重点)
识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
应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思想的现实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一般)
识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
应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现实影响
(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重点)
识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理解: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的时代背景
应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的现实表现
第三章 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区域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产业布局的变化趋势,明晰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性,掌握区位理论和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能够使用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的理论,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可流动性要素和基础性要素(次重点)
识记:可流动性要素和基础性要素的概念和范围
理解:可流动性要素和基础性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区位理论(重点)
识记:工业区位论
理解:市场区位论
应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
(三)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重点)
识记:产业布局指向的内涵和类型
理解:聚集经济的源泉
应用:产业集群与地域合理规模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晰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代表性理论,了解不同发展模式及中国发展模式变化过程。能够使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的知识,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重点)
识记: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形式
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应用: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现实分析
(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一般)
识记:要素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
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机制
(三)不同发展模式(次重点)
识记:均衡发展模式
理解:非均衡发展模式
应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第五章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度量方法,明晰区域产业结构配置的方向,了解中国区域产业配置。能够使用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知识,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次重点)
识记:区域产业结构划分和演进规律
理解: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区域产业结构配置(重点)
识记: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的概念
理解: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关系
应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和策略
第六章 区域竞争与合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区域竞争与合作。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区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区际竞争的类型、态势与方式,明晰区域经济合作的客观基础、原则和形式,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和效应。能够使用区域竞争与合作的理论知识,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区际贸易与竞争(一般)
识记:区际贸易基本理论
理解:区际资源竞争与资本和产业竞争的关系
(二)区域经济合作(重点)
识记:区域经济合作的客观基础
理解:区域合作的原则
应用:区域合作形式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次重点)
识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理解:生产投资转移与多米诺效应
应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
第七章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晰二元结构理论和城市化动因与机制,掌握乡村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城乡统筹的内涵与主要模式,对乡村贫困问题和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和策略形成比较深入的认知。能够使用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的理论知识,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二元结构理论与城市化(次重点)
识记: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
理解:城市化的动因和机制
(二)乡村经济与贫困(重点)
识记:乡村经济基本特征
理解:乡村贫困主要特征
应用:我国反贫困战略的特点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点)
识记:城乡统筹的内涵
理解:城乡统筹的主要模式
应用: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和策略
第八章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掌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涵和内容,明晰区域规划的概念、特性和主要类型。能够使用本章学习的理论知识,开展区域发展战略制定与区域规划编制的实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决策对策方法(重点)
应用:SWOT分析法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次重点)
识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涵和内容
应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三)区域规划(重点)
识记:区域规划的概念、特性和主要类型
应用:区域规划的编制
第九章 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晰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掌握区域经济政策的含义、目标选择和主要工具。能够使用本章学习的理论知识,对区域经济政策的效应进行评价。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一般)
识记: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
理解: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机制原因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重点)
识记:区域发展中的市场作用及其缺陷
理解:区域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及其局限
应用:区域发展中发挥资源配置市场决定作用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三)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与工具(次重点)
识记:区域经济政策的含义
理解: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选择
应用: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的使用
(四)区域政策评价(一般)
识记:区域政策效应评价内容
理解:区域政策效应评价过程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课程的能力考核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的有关名词、概念及规律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理解: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规律的内涵,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应用(包含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能够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使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总结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和问题并分析原因,是既要求理论掌握、又要求具备分析论证能力的高层次要求;能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区域经济发展现实做出全面的分析评价,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指定教材为考生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指定教材:《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编写组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4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自学时必须要认真阅读教材,开始阅读每一章之前,应先认真学习大纲中有关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以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使用教材时,应注意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应在泛读即通读的基础和掌握较全面的知识背景条件下,对考核知识点进行重点地逐段细读,逐句推敲,以求做到对基本概念深刻理解,对历史脉络彻底弄清,对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地抓考核知识点,以免生吞活剥,不能真正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术语、主要理论命题、重要问题现实分析的大致情况加以整理,归纳出要点,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全部课程内容,同时锻炼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4.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也应重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如运用区位理论和产业布局指向的知识,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企业选址与产业空间聚集问题等等。要通过完成练习思考题、撰写小论文,锻炼自己分析论证及书面表达的能力。
5.考生在自学过程中也可参考安虎森著《新区域经济学》(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辅助学习、理解相关知识。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理解与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4.助学学时建议。本课程共5学分(含实践2学分),助学建议不少于90学时。课程学时分配见下表,考生也可参考该表安排自学时间。
章次 | 课程内容 | 助学学时 |
1 | 绪论 | 6 |
2 |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 6 |
3 | 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 | 10 |
4 |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 10 |
5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 9 |
6 | 区域竞争与合作 | 10 |
7 |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 | 12 |
8 |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 | 18 |
9 | 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 | 9 |
总 计 | 90 |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的内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和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识记”为30%,“理解”为40%,“应用”为3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每份试卷中所占比例依次约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试题题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
六、 题型示例(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区域经济发展形式的是( )。
A量的扩张 B质的改善 C结构的优化 D速度的提升
(二)名词解释
1.区域
2.区域经济政策
(三)辨析题
1.经济区域的形成必须在行政区域的边界内进行
2.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作用是相同的。
(四)简答题
1.请简述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2.请简述区域发展中的市场作用及其缺陷
(五)论述题
请使用区域产业结构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关知识,结合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围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展开论述。
七、实践考核内容与实施要求
(一)区域发展战略制定
1.具体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 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方向目标;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布局;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举措和保障措施。
2.实施要求
要求学生使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选择特定区域,遵照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步骤和规范,独立完成一项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
3.考核测度标准
优秀 | 90—100分 | 结构完整,逻辑顺畅,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文字表达清晰准确。 |
良好 | 75—89分 | 结构完整,逻辑较为顺畅,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文字表达清晰。 |
一般 | 60—74分 | 结构较为完整,逻辑较为顺畅,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文字表达较为清晰。 |
差 | 60分以下 | 结构不完整,逻辑混乱,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文字表达模糊。 |
(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编制
1.具体内容
区域产业发展的先进方向; 区域产业发展的现实分析和产业选择;
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空间布局;
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举措和保障措施。
2.实施要求
要求学生使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选择特定区域和产业,遵照编制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步骤和规范,独立完成一项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
3.考核测度标准
优秀 | 90—100分 | 结构完整,逻辑顺畅,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文字表达清晰准确。 |
良好 | 75—89分 | 结构完整,逻辑较为顺畅,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文字表达清晰。 |
一般 | 60—74分 | 结构较为完整,逻辑较为顺畅,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文字表达较为清晰。 |
差 | 60分以下 | 结构不完整,逻辑混乱,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文字表达模糊。 |
工作时间 09:0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