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信客服
工作时间 09:00-23:00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双眼视基础(含实践) 课程代码:14272 14273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眼视光技术(专科)的一门必考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以双眼视的形成和双眼视的影响因素为主线,探讨双眼视形成的条件和生理机制、异常双眼视觉的代偿反应,以及眼位、调节、聚散功能以及视觉心理对双眼视觉的影响,为双眼视觉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能为双眼视觉的临床实际问题提供思路。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考生熟悉正常双眼视觉的生理机制和视觉心理,掌握眼位、调节功能、聚散功能检查以及调节和集合相关关系AC/A等的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检查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并能够进行双眼视觉质量评估的能力。为学生在视光临床工作中解决双眼视觉的实际问题提供打下坚实基础。
考生学习本课程后要熟知双眼视形成的条件和生理机制,了解双眼视觉的优势,掌握视觉方向,融合和视网膜对应关系,熟悉单视园,Panum氏区域,掌握立体视觉的形成,了解双眼视觉的神经解剖与神经生理以及视觉心理相关知识、掌握眼位、调节、集合以及AC/A的检查、具有对被检者进行正确的双眼视功能评估的能力。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程以《眼屈光基础》、《眼科学基础》、《眼镜光学技术》等课程为基础,又对《验光技术》、《低视力助视技术》、《接触镜验配技术》《眼视光技术综合实训(实践)》等课程起补充配合作用。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双眼视觉的生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双眼视觉的生理,重点是视觉方向、双眼融像以及立体视觉的形成。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和理解正常双眼视觉形成的条件、双眼视觉的分类;了解单眼视野和双眼视野;掌握单双眼的视觉方向、双眼融像的相关概念以及立体视觉,能够对有无双眼视进行简单的评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正常双眼视概述:(重点)
识记:双眼视觉的定义。
理解:双眼视觉形成条件和双眼视觉的分类。
1. 双眼视觉形成的知觉条件、运动条件以及中枢条件;
2. 感知性双眼视觉、运动性双眼视觉
应用:能够通过视觉条件的分析判断双眼视觉是否受到影响。
(二)视野:
1.单眼视野(次重点):
识记:单眼视野的范围。
理解:视野岛与生理盲点的生理意义
应用:单眼视野的检查
2.双眼视野(重点)
识记:双眼视野的范围
理解:双眼视野在双眼视觉的作用。
应用:视路不同部位损伤对视野的影响
(三)视觉方向(一般)
识记:单眼视觉方向、双眼视觉方向。
理解:视觉方向的特点以及视网膜对应点的特点
应用:通过生理复视的检查简单判断双眼视觉的存在。
(四)双眼融像:
1.单视圆(次重点):
理解:理解双眼单视圆的形成与特点
2. Panum区(重点):
理解:理解Panum氏区存在的意义。
应用:解释单视圆内外一定距离物体不形成复视的现象。
3.主导眼与视网膜竞争(一般)
理解:主导眼与视网膜竞争的关系。
(五)立体视觉:(重点)
理解:理解单眼深度觉和双眼立体视觉的特点。
应用:立体视觉检查方法
第二章 隐斜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隐斜视的发病机制、隐斜视的临床表现和分类;以及隐斜视的检查方法和治疗。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隐斜视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能对被检者进行隐斜性质和类型的判断,了解各类斜视的临床治疗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隐斜视的发病机制(重点):
理解:隐斜视、正位视和显性斜视的生理机制差异;
引起隐斜视的三方面因素
应用:解释隐斜视、正位视和显性斜视的鉴别要点
(二)隐斜视的临床表现与分类(次重点):
识记:隐斜视的各种分类;
理解: 各类隐斜视的临床表现。
应用:能能够分析各类隐斜视的视觉症状。
(三)隐斜视的检查方法(重点)
理解:遮盖法检查原理和方法;
氏杆眼位检查的原理;
Von-Graefe检查的原理和方法。
应用:能通过遮盖法进行正位、隐斜视、显斜视的鉴别
能通过棱镜加遮盖的方法进行斜视量的测定;
能通过马氏杆进行水平和垂直眼位检查;
能通过Von-Grafe 进行水平和垂直眼位检查。
(四)隐斜视的治疗(次重点)
理解:隐斜视非手术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以及手术治疗的指征和原则。
应用:隐斜视非手术处理的棱镜应用。
第三章 调节功能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影响双眼视觉质量的调节功能,内容包括调节的概念、调节过程的参与组织以及相对调节,调节灵活度、调节反应和调节幅度等内容。要求重点了解和掌握调节灵活度和调节幅度以及相对调节和调节反应的测定方法和临床意义,能对被检者的调节功能正常与否进行正确评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理解:调节的定义和调节的形成过程(一般)。
(二)相对调节(次重点)
识记:正负相对调节的定义和正常值
理解:正负相对调节的测定原理
正负相对调节与正负融像性聚散的关系;
应用:能解释正负相对调节测定结果异常的临床意义
(三)调节灵活度(重点)
识记:调节灵活度测定结果的正常值
理解:调节灵活度对视觉功能的影响;
应用:能解释单双眼调节灵活度测定结果异常的临床意义
(四)调节反应(重点):
识记:调节反应测定的正常值
理解: 调节反应检查的原理、调节滞后的图表分析
应用:通过调节反应检查进行屈光矫正的确认;
通过调节反应检查进行调节机制是否正常。
(五)调节幅度(重点):
识记:调节幅度的年龄期望值,调节幅度测定正常值的计算公式
理解:调节幅度测定的距离法和镜片法的差异。
应用:通过测定结果对视功能进行评估。
第四章 聚散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影响双眼视觉质量的聚散功能,内容包括聚散的概念、聚散过程中眼的安静位,聚散的分类,聚散与调节的关系、集合近点以及水平和垂直聚散等内容。要求重点了解和掌握聚散与调节的关系、集合近点、水平和垂直聚散的测定方法和临床意义,能对被检者的聚散功能正常与否进行正确评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概述(一般)
识记:聚散的定义、
理解:眼的解剖静息眼位和生理静息眼位的关系,以及聚散分类中各类聚散的形成原理和相互关系。
应用:能够解释不同类型聚散对于眼位的作用
(二)调节性聚散与调节的比值(AC/A)(重点)
识记:AC/A 的定义;
调节性聚散与调节的比值的正常值;
理解:AC/A形成的生理机制
AC/A 的隐斜法和梯度法计算公式
正负相对调节与正负融像性聚散的关系;
应用:能解释异常AC/A测定结果的临床意义;
能利用AC/A 改善斜视状况
(三)聚散的检查(重点)
识记:集合近点检查结果的正常值
正负融像性聚散的正常值
垂直融像性聚散的正常值
理解:集合近点测定结束点的不同表现;
正负融像性集合测定中模糊点、破裂点以及恢复点代表的意义
应用:能解释正负融像性聚散和正负相对调节的关系;
能解释融像性聚散测定结果异常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 视觉心理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视觉心理和视觉生理的相关内容。具体包括视觉心理学、视觉系统辨认和视觉现象,以及颜色视觉和视知觉等内容。要求重点了解和掌握视觉系统、颜色视觉和视知觉,能对被检者的视觉心理和生理进行正确评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视觉心理学概述(一般)
识记:通过感觉阈限对外界物体感受性的界定;
知觉的分类、感觉和知觉的差异。
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
韦伯定律;
韦伯---费希纳定律。
理解:知觉理论
(二)视觉系统(重点)
识记:神经系统的组成;
人神经系统的层次结构;
眼屈光系统;
瞳孔对光反射的反射弧通路;
眼感光系统以及视路和视皮质的构成。
理解:视网膜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
视觉信息处理机制;
神经系统两个通路的功能。
(三)视觉辨认以及视觉现象(一般)
识记:空间分辨包含的内容:最小可见、最小分辨、最小识读、微差视力、视力、对比敏感度等相关概念;
时间分辨包含的内容: 时间调制对比度、 时间频率、闪烁融合频率。
理解:理解对比敏感度函数 以及对比敏感度的影响因素;
明暗适应以及视觉对比等视觉现象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正负后像的形成原理。
应用:能利用对比敏感度检查对形觉系统进行全面认识,能深入分析眼病;
通过人眼对明暗环境适应性指导周围视觉环境设计。
(四)颜色视觉(重点)
识记:颜色的概念;颜色的属性(色调、饱和度、 明度)
理解:颜色混合定律、 色光三原色与色料混合 以及物体颜色的呈现;
色觉理论、影响色觉的因素;
异常色觉的形成 和检查原理。
应用:色彩的心理效果,色感的共通性、色彩的联想以及色彩的爱好
(五)视知觉(重点)
识记:视知觉的概念和三种作用;
形状视知觉、大小视知觉以及深度视知觉的作用
理解:视错觉的形成理论;
眼动线索、单眼线索以及双眼线索 对方向定位和深度知觉的关系;
异常色觉的形成 和检查原理。
应用:能通过视知觉特性解释视觉对外界感知的现象。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课程的能力考核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的有关名词、概念及规律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理解: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规律的内涵,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应用(包含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能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结合被检者的主诉和检查结果,能够应用学习的相关内容和知识,对被检者的视觉功能进行评估,是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指定教材为考生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指定教材:临床双眼视觉学,魏瑞华,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自学时必须要认真阅读教材,开始阅读每一章之前,应先认真学习大纲中有关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以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使用教材时,应注意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应在泛读即通读的基础和掌握较全面的知识背景条件下,对考核知识点进行重点地逐段细读,逐句推敲,以求做到对基本概念深刻理解,对历史脉络彻底弄清,对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地抓考核知识点,以免生吞活剥,不能真正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术语、各项检查内容相互的逻辑关系,归纳出要点,做成思维导图、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全部课程内容,同时锻炼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4、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也应重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多在实践中接触真实病例,要通过完成练习思考题、进行病例评估,锻炼自己病例讨论分析能力。
5、考生在自学过程中也可参考高雅萍 胡亮主编《眼屈光检查》(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版)双眼视技术部分的相关内容辅助学习、理解相关知识。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理解与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4.助学学时建议。本课程共6学分(含实践2学分),助学建议不少于108学时,课程学时分配见下表,考生也可参考该表安排自学时间。
章次 | 课程内容 | 助学学时 |
1 | 双眼视觉的生理 | 14 |
2 | 隐斜视 | 24 |
3 | 调节功能 | 28 |
4 | 聚散 | 26 |
5 | 视觉心理学 | 16 |
总计 | 108 |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的内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和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识记”为40%,“理解”为40%,“应用”为2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每份试卷中所占比例依次为3:3:3:1左右。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70%,次重点占20%,一般占10%。
5、试题题型一般分为:填空题、选择题(包括单项与多项)、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案例分析等。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需携带没有任何存储功能的普通计算器。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
六、 题型示例(样题)
(一) 填空题
1. 两眼有 的视网膜成分称为视网膜对应成分或对应点。
2. 两眼同名同部位而又有共同视觉方向的视网膜成分,只有两眼的 部位。
(二)单项选择题
A. 黄斑中心凹;B. 黄斑中心凹鼻侧视网膜;C. 黄斑中心凹颞侧视网膜 D.以上均不正确
2一眼黄斑部鼻侧的一点与另一眼黄斑部颞侧等距离的另一点相对应,这两点的视觉方向相同,均向本身的( )投射。
A. 同侧; B. 对侧; C.颞侧 ; D鼻侧
(三)多项选择题
1. 双眼视觉功能分级,包括( )
A.同时知觉; B.融合 功能 C .视力 D 立体视
2.产生双眼视觉需要( )方面的条件:
A知觉的 B.运动的 C.中枢的 D.视觉的
(四) 名词解释
正相对集合:
正相对调节:
(五)简答题
什么双眼视觉,双眼视觉形成需要那些条件?
(六)计算题
王女士,双眼瞳距为60mm,看远时为4Δ外隐斜,看33cm为5Δ内隐斜,请问她的AC/A值为多少?
(七)案例分析
主觉验光:OD:平光 (1.0) OS:-2.75 (1.0)
Worth 4 dots: 4
立体视·:OK
远距水平隐斜:1△exo
近距水平隐斜:5△eso
加+1.00D镜片后近距水平隐斜: 1△exo
AC/A:6
垂直隐斜:无垂直偏斜
集合近点(NPC):4.5cm
BI聚散力(远用):X/10/0 ;BO聚散力(远用):X/6/3
BI聚散力(近用):6/18/0 ;BO聚散力(近用):x/22/13
BCC:+0.75D ;负相对调节(NRA):+2.50D 正相对调节(PRA):-1.50D
调节幅度(移近法):OD:10D ; OS:10D
单眼调节灵活度:OD:10cpm OS: 11cpm 负镜片模糊像消除困难
双眼调节灵活度:4cpm 负镜片不能通过
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视觉功能有哪些不正常?
七、实践考核内容与实施要求
(一)实训项目一:三级视功能检查
具体内容:通过综合验光仪进行同时视、融合和立体视觉的检查和评估
实施要求:1.通过综合验光仪验光头和投影视力表的worth 4点进行远距离同时视和融合功能的检查;
2.通过综合验光仪验光头偏振镜片,以及投影视力表的2视标或者4视标进行立体视检查。
3.完成实验报告
(二)实训项目二:遮盖法眼位检查
具体内容: 1.在习惯用眼状态下,进行遮盖法检查判断眼位的性质与类型;
2.在右眼加水平棱镜模拟斜视,遮盖法检查判断模拟眼位的性质与类型;
3.在右眼加垂直棱镜模拟斜视,遮盖法检查判断模拟眼位的性质与类型;
实施要求:
1. 使用调节视标或笔灯做为注视视标,在习惯用眼状态下、用遮盖板进行交替遮盖检查,根据眼动方向,判断斜视类型,根据斜视类型,用棱镜进行中和,测定斜视的大小,并完成实验报告;然后再做遮与去遮盖检查,判断斜视性质是隐斜视还是显斜视;
2.对于没有斜视的被检者,在右眼前,加BI或者BU 的棱镜度,直至注视视标变成2个,再进行交替遮盖,判断模拟的斜视类型,并在左眼前用棱镜进行中和,比较模拟棱镜和矫正棱镜的大小。
(三)实训项目三:马氏杆眼位检查
具体内容: 1.习惯用眼状态下:1) 马氏杆水平眼位检查;2)马氏杆垂直眼位检查
2.右眼水平模拟棱镜状态下: 马氏杆水平眼位检查;
3.右眼垂直模拟棱镜状态下: 马氏杆垂直眼位检查
实施要求:首先足矫屈光不正,在综合验光仪验光头右眼前置入的水平和垂直马氏杆观察投影视力表投射的点光源,或者观察近距离40cm点光源,左眼前置入水平棱镜,根据右眼前的线和左眼看到的点光源位置关系,判断斜视类型,并转动左眼前棱镜,测定水平和垂直眼位大小和类型,并完成实验报告。
(四)实训项目四:Von-Graefe 眼位检查
具体内容:1.Von-Graefe 水平眼位检查
2.Von-Graefe 垂直眼位检查
实施要求:首先足矫屈光不正,在综合验光仪验光头右眼前置入BI12棱镜; 左眼前置入BU6棱镜,观察远或者近距离40cm点光源,看到右上左下的视标,改变右眼前棱镜。形成棱镜分离法测定水平和垂直眼位大小和类型的眼位检查,并完成实验报告。
(五)实训项目五:调节幅度检查
具体内容:1.起始位置在40cm,移近法检查
…… 2.起始位置在40cm,负镜片法检查。
3.配戴8D-10D负透镜,模拟老视,采用正镜片结合移远法确定调节幅度。
4.采用负镜片结合移近法确定调节幅度
实施要求:首先矫正屈光不正
1. 使用综合验光仪,拉下近视力表杆,选用20/30的视标作为注视目标,通过推进法和负镜片法直至视标模糊,,分别测定左右眼和双眼的调节力,完成实验报告。
2. 被检者戴8D-10D负透眼镜模拟老视,40cm注视20/30的视标,通过正镜片法或者移远法测定残余调节幅度。
3. 在被检者眼前任意加一副镜片(确保20/30视标可见),然后通过移近法确定近点,计算应该的调节幅度
(六)实训项目六:调节反应检查:
具体内容:1.在MPMVA基础上,进行BCC 调节反应测定
2.在MPMVA基础上,附加+5D模拟,进行BCC 测定,感受横竖线的视觉现象。
实施要求:首先足矫屈光不正处方
在MPMVA基础上,通过综合验光仪的±0.50柱镜,观察十字交叉视标,保持低度照明,观察横竖显得清晰度,根据不同清晰度,增加正片或者负片,注意结束点的表现,计算BCC的值,完成实验报告。
注意BCC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测定的意义不同,决定是否开关灯。
(七)实训项目七:正负相对调节检查:
具体内容:在MPMVA 的基础上,用综合验光仪进行正负相对调节检查
实施要求:首先足矫屈光不正处方
在MPMVA基础上通过综合验光仪先用正镜片进行NRA的测定,通过镜片变化量计算NRA的值;恢复到初始结果,在用负镜片测定PRA,通过镜片变化量计算PRA的值,并完成实验报告,注意不同年龄的被检者,测定的屈光度起点不同。
(八)实训项目八:调节灵活度检查:
具体要求:1.在习惯用眼状态下,用±2.00DS翻转拍40cm测定双眼的调节灵活度
2.在习惯用眼状态下,用±2.00DS翻转拍40cm分别测定左右眼的调节灵活度
3.在习惯用眼状态下,基于调节幅度选择测定距离和翻转拍进行双眼以及左右眼的调节灵活度测定。
实施要求:使用±2.00DS翻转拍,根据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选择视力卡(20/30、20/40、20/50)视,单眼测定时需要眼罩、将偏振阅读单位覆盖在视力卡上,配戴偏振眼镜,用计时器记录1分钟内±2.00DS镜片翻转的循环数,并完成实验报告。
(九)实训项目九:集合近点检查:
具体内容:1.在习惯用眼状态下,用20/30 的视标卡,测定NPC,
2.在MPMVA 基础上,用20/30 的视标卡,测定NPC
3.在习惯用眼状态下,配戴红绿眼镜,用笔灯作为注视视标,测定NPC,
4.在MPMVA 基础上,配戴红绿眼镜,用笔灯作为注视视标,测定NPC
实施要求:
1. 用20/30 的单列视标卡、双眼注视视标,直至视标变成两个 或者检查者看到被检者一眼发生偏转,用测量尺测定此时视标位置到外眦部的垂直距离;完成实验报告。
2. 用笔灯作为注视视标,被检者配戴红绿眼镜,将笔灯移进被检者直至看到笔灯复视,用测量尺测定此时视标位置到外眦部的垂直距离,完成实验报告。
(十)实训项目十:相对集合检查
具体内容:1.在MPMVA 基础上,进行远近距离水平正负相对集合的测定;
2.在MPMVA 基础上,进行远近距离垂直聚散的测定;
实施要求:首先足矫屈光不正处方
1. 用综合验光仪20/30 的单列视标卡,作为注视视标,将两眼前置入外置辅助棱镜,0刻度垂直位,先做BI 测定负相对集合,记录视标模糊,破裂和恢复成单一视标的棱镜值,两眼棱镜值之和为负相对集合的值;将棱镜恢复到0.开始测定正相对集合PRA,将棱镜刻度线向BO一侧旋转,采集视标模糊,破裂和恢复成单一视标的棱镜值,为正相对集合的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2. 用综合验光仪20/30 的单行视标卡,作为注视视标,将两眼前置入外置辅助棱镜,0刻度水平位,单独再右眼前改变棱镜:先做BU测定右眼向下的融像幅度,记录视标破裂和恢复成单一视标的棱镜值; 将棱镜恢复到0 刻度,在反向BD 旋转棱镜,测定右眼向上的融像幅度,记录视标破裂和恢复成单一视标的棱镜值,完成实验报告。
(十一)实训项目十一:AC/A检查
具体内容:1.在MPMVA 基础上,进行隐斜法AC/A的测定;
2.在MPMVA 基础上,进行梯度法AC/A的测定;
实施要求:首先足矫屈光不正处方
1. 首先在综合验光仪上通过棱镜分离法测定远距离眼位,再调整为近用瞳距,测定近距离眼位,通过公式计算出隐斜法AC/A的大小,完成实验报告;
2. 综合验光仪上调整为近用瞳距,通过棱镜分离法测定近距离眼位,然后双眼前增加+1,00DS 球镜放松调节,在此基础上,测定调节放松的眼位;然后撤掉+1.00DS 正镜片,并再增加-1,00DS的负球镜刺激调节,测定调节刺激的眼位;通过公式计算出梯度法AC/A的大小,完成实验报告
工作时间 09:0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