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首页 > 自考资讯 > 天津

天津市自考14287唐宋诗词专题考试大纲

小编 2025-02-12 00:18:22 人看过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唐宋诗词专题                                        课程代码:14287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是一门作家与作品结合的理论性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唐宋文学的发展历史为主线,对唐宋文学发展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名家、作品、重要文学现象进行具体阐释和分析研究,并从古典与现代审美视角进行检视,实现对古代文学遗产的鉴赏与继承。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唐宋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有关作家与作品,培养阅读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素养和审美视角,继承传统文化,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操,为学生今后在中国文学与文学理论方面的学习深造打下坚实基础,以及为学生独立进行文学鉴赏与学术研究提供成长空间。

学习本课程要求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熟记唐宋文学的发展概况以及作家、作品,准确阐释名家、名作的基本观点和美学内涵。同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美学特质融入到个人审美意识中去,实现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程对《美学》、《古代汉语》等课程起补充、配合以及参照作用。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节   初唐文学的作家与作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初唐时期的名家与名作。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初唐作家与作品对盛唐诗歌到来所做的准备与铺垫,以及初唐文学与南朝文学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在文学史链条上认识初唐文学的发展状态与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欣赏水平,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并用文艺学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二、考核作家

    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王绩、陈子昂、张若虚、杜审言、刘希夷、宋之问、沈佺期、贺知章。

三、考核层次及考核目标    

(一)初唐四杰、陈子昂(重点):

      识记:初唐四杰的生平、背诵王勃与杨炯的作品。

      理解:初唐时期诗歌创作的演进。

            初唐四杰在初唐文学中的独特性。

      应用:赏析《长安古意》及其他作品。

(二)《春江花月夜》(重点):

      识记:背诵《春江花月夜》。

      理解:《春江花月夜》意境的创造与盛唐气象的关系。

      应用:赏析《春江花月夜》。     

(三)陈子昂(重点):

      识记:背诵《感遇》。

    理解:唐代的复古思想的演变历程

    应用:从闻一多所谓“伟大的孤独感”赏析《登幽州台歌》及其他作品

(四)王绩《野望》(次重点):

识记:王绩的生平、背诵《野望》。

理解:隋唐易代之际南北创作风气的融合。      

应用:欣赏《野望》中的景色描写。

(五)杜审言、刘希夷、宋之问、沈佺期、贺知章(一般):

识记:宋之问、沈佺期的作品。

应用:欣赏杜审言、刘希夷、贺知章的作品。  

 

第二节   盛唐文学的作家与作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盛唐时期的名家与名作。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盛唐时期的作家与作品,尤其是李白、杜甫为重点掌握对象,理解盛唐文学与初唐文学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在文学史链条上认识盛唐文学的特点与文学史地位,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欣赏水平,培养对盛唐气象的感受能力,并用文艺学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二、考核作家

张九龄、王之涣、王维、孟浩然、王翰、王湾、刘昚虚、李颀、王昌龄、高适、李白、崔颢、常建、杜甫、岑参。

三、考核层次及考核目标:

(一)李白(重点)

      识记:李白生平经历并背诵《蜀道难》《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理解:唐代开放的文化风气与李白等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

      应用:赏析《独坐敬亭山》及其他作品。

(二)杜甫(重点)

      识记:杜甫生平的阶段性经历并背诵《兵车行》《哀江头》《登高》《登岳阳楼》

      理解: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乱象与杜甫忧国忧民的厚重情怀

      应用:从“沉郁顿挫”赏析《登岳阳楼》《登高》及其他作品。 

(三)王维、孟浩然(次重点)

识记:王维、孟浩然的生平及背诵《竹里馆》《山居秋暝》《临洞庭》《过故人庄》     

理解:盛唐山水诗的明秀之美

应用:赏析《竹里馆》《山居秋暝》及其他作品。  

(四)高适、岑参(次重点):

  识记:高适、岑参的出塞经历及背诵《燕歌行》《走马川行》

  理解:边塞对盛唐文学的促进作用

  应用:欣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其他作品

(五)张九龄、王之涣、王翰、王湾、刘昚虚、李颀、王昌龄、崔颢、常建(一般):

识记:王翰、王湾、刘昚虚、王昌龄、崔颢、常建的作品。

应用:欣赏张九龄、王之涣、李颀的作品。

 

第三节   中唐文学的作家与作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中唐时期的名家与名作。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盛唐之后中唐文学名家辈出与诗派林立的情形,如韩孟诗派、元白诗派,及张王乐府与刘柳诗歌,理解中唐与盛唐文学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在文学史链条上认识中唐文学的发展状态与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欣赏水平,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并用文艺学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二、考核作家

寒山、钱起、元结、司空曙、张继、刘长卿、戴叔伦、韩翃、韦应物、张志和、卢纶、李益、孟郊、韩愈、李贺、张籍、王建、刘禹锡、白居易、李绅、柳宗元、卢仝、元稹、贾岛。

三、考核重点及考核目标:

(一)韩孟诗派(重点)

      识记:背诵韩愈《山石》、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理解:韩孟诗派的形成与特点

      应用:赏析韩愈《山石》、李贺《李凭弹空箜篌引》等其他作品。

(二)元白诗派(重点)

识记:《新乐府》的概念并背诵白居易《长恨歌》。

      理解:中唐的时代、文化背景与元白诗派的形成

元白诗派的通俗性特征与白居易闲适诗

            张、王乐府的时代背景

      应用:赏析元稹《悼亡诗三首》及其他作品   

(三)大历诗人、张王乐府、刘柳诗歌(次重点)

识记: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张籍《野老歌》《秋思》、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刘禹锡《秋词》《西塞山怀古》《竹枝词》。

理解:在时代变幻的背景下审视大历诗坛与盛唐诗歌的关系与区别

应用: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等其他作品

(四)寒山、张继、戴叔伦、张志和、李益、孟郊、李绅、卢仝、贾岛(一般):

识记:孟郊、贾岛、李益的作品。

应用:欣赏寒山、张继、戴叔伦、张志和、李绅、卢仝的作品。

 

第四节   晚唐文学的作家与作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晚唐时期的名家与名作。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晚唐文学格局狭小的特点,理解晚唐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同时这一时期词的繁荣成为重要的文学现象,如李煜、温庭筠,这是重点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文学史链条上认识晚唐文学的发展状态与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欣赏水平,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考核作家

许浑、张祜、杜牧、陈陶、李商隐、罗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韩偓、杜荀鹤、敦煌词、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无名氏词。

三、考核重点及考核目标:       

(一)李商隐、杜牧(重点)

识记:李商隐的生平并背诵《安定城楼》《锦瑟》与《无题》

理解:牛李党争与中晚唐时期的文学创作

李商隐无题诗与牛李党争的关系

杜牧的幕府经历与文学创作

应用:赏析李商隐《无题》《锦瑟》及其他作品。

(二)南唐词(重点)

识记:李煜的生平并背诵李煜《乌夜啼》《浪淘沙》

      理解:李煜词及其时代背景

      应用:赏析李煜《虞美人》等其他作品。

(三)花间词(次重点)

识记:《花间词》的概念

    理解:后蜀的地域性与《花间词》的兴起

    应用:赏析温庭筠《菩萨蛮》《梦江南》等其他作品。

(四)许浑、张祜、陈陶、罗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韩偓、杜荀鹤、敦煌词、无名氏词(一般)

识记:聂夷中、杜荀鹤的作品。

    应用:欣赏许浑、张祜、陈陶、罗隐、皮日休、陆龟蒙、韩偓、敦煌词、无名氏的作品。

                                   

第二章  宋代文学

 

第一节   北宋诗坛的作家与作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北宋诗坛的名家与名作。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宋诗的特点,理解宋诗与唐诗的不同,掌握重要的作家,如王安石、苏轼与黄庭坚,这是重点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文学史链条上认识北宋诗歌的发展状态与意义。

二、考核作家

王禹偁、林逋、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王令、苏轼、黄庭坚、张耒、陈师道。

三、考核重点及考核目标:

(一)苏轼诗(重点)

识记:苏轼生平并背诵《和子由渑池怀旧》《游金山寺》。

理解:“乌台诗案”的发生及时代背景

应用:赏析苏轼《百步洪》等其他作品。

(二)黄庭坚诗(重点)

识记:黄庭坚生平并背诵《登快阁》《寄黄几复》

理解:元祐诗坛的出现与创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的产生

应用:从以学问为诗的角度赏析《登快阁》等其他作品。 

(三)王安石与荆公体(次重点)

识记:王安石生平与荆公体的概念,并背诵《书湖阴先生壁》《北陂杏花》。

理解: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与文学创作倾向的转变

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应用:赏析王安石《明妃曲》《书湖阴先生壁》等其他作品。

(四)王禹偁、林逋、梅尧臣、欧阳修、苏舜钦、王令、张耒、陈师道(一般)

识记:欧阳修、梅尧臣的作品。

应用:欣赏王禹偁、林逋、苏舜钦、王令、张耒、陈师道的作品。

 

第二节   北宋词坛的作家与作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北宋词坛的名家与名作。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以苏轼为轴心的北宋词的发展,理解宋词与唐五代词的不同,掌握重要的作家,如柳永、苏轼与秦观等,这是重点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北宋词坛的发展状态与文学史意义。

二、考核作家

范仲淹、晏殊、柳永、张先、宋祁、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

三、考核重点及考核目标:       

(一)柳永(重点)

识记:柳永的生平并背诵《雨霖铃》《八声甘州》

理解:北宋初期的词坛创作情况

理解《八声甘州》“不减唐人高处”以及柳永在词史上的意义。

应用:从羁旅情怀的角度赏析《八声甘州》等作品。

(二)苏轼(重点)

识记:背诵《定风波》《卜算子》《蝶恋花》。

理解:苏轼为北宋发展的轴心以及以诗为词。

应用:从以诗为词的角度赏析《定风波》等作品。

(三)秦观、晏几道、贺铸、周邦彦(次重点)

识记:背诵晏几道《临江仙》、贺铸《青玉案》、秦观《满庭芳》、周邦彦《六丑》

理解:北宋中后期的词坛创作情形

词体本色的破与立

    应用:欣赏《临江仙》等作品。

(四)范仲淹、晏殊、张先、宋祁、欧阳修、王安石(一般):

识记:欧阳修、晏殊的作品

    应用:欣赏王安石《桂枝香》等作品。

 

第三节   南宋诗坛的作家与作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南宋诗坛的名家与名作。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宋诗在南渡之后的发展情况,理解南宋诗歌在江西诗派与晚唐体之间的分野,掌握重要的作家,如陈与义、杨万里与陆游,这是重点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文学史链条上认识南宋诗歌的发展状态。

二、考核作家

陈与义、范成大、杨万里、陆游、文天祥、谢枋得、汪元亮。

三、考核重点及考核目标:

(一)中兴四大诗人(重点)

识记:中兴四大诗人的概念,背诵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理解:中兴时期的诗坛与创作

中兴四大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应用:赏析《临安春雨初霁》等作品。

(二)陈与义(次重点)

识记:背诵《伤春》

理解:理解南渡的时代背景与诗歌创作倾向的变化。

应用:从时代巨变的角度赏析《伤春》等作品。

(三)文天祥、谢枋得、汪元亮(一般)

识记:文天祥《过伶仃洋》

应用:欣赏《正气歌》等作品。

 

第四节   南宋词坛的作家与作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南宋词坛的名家与名作。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南宋婉约词与豪放词两条线索的发展,理解词的本色论的确立以及辛派词人的创作情况,掌握重要的作家,如李清照、辛弃疾与姜夔、吴文英等,这是重点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南宋词坛的发展状态。

二、考核作家

朱敦儒、李清照、张元干、岳飞、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姜夔、史达祖、刘克庄、吴文英、刘辰翁、周密、王沂孙、蒋捷、张炎。

三、考核重点及考核目标:       

(一)李清照(重点)

识记:李清照的生平并背诵《声声慢》

理解:南渡与词坛创作风气的转变

南渡与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及其《词论》的主要观点。

应用:从时代巨变的角度赏析《声声慢》《永遇乐》等作品。

(二)辛弃疾(重点)

识记:辛弃疾的生平并背诵《摸鱼儿》《水龙吟》

理解:辛派词人的创作倾向于风格特征

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与《摸鱼儿》《水龙吟》壮志未酬的主题。

应用:赏析《摸鱼儿》等作品。

(三)姜夔、吴文英(次重点)

识记:背诵姜夔《暗香》、吴文英《八声甘州》《风入松》

理解:南宋中后期的词坛创作倾向

姜夔词清空的风格与吴文英词密丽的特征

应用:从清空的风格特征鉴赏姜夔《暗香》。

      从虚实转换的角度欣赏吴文英《八声甘州》。

(四)朱敦儒、张元干、岳飞、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史达祖、刘克庄、刘辰翁、周密、王沂孙、蒋捷、张炎(一般)

识记:史达祖、刘辰翁、周密、王沂孙、蒋捷、张炎、张孝祥、陆游的作品。

应用:欣赏朱敦儒、张元干、岳飞、张孝祥、陈亮、刘过、刘克庄的作品。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课程的能力考核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的有关名词、概念及规律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理解: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规律的内涵,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应用(包含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能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运用审美意识对其各自价值予以分析和评价,是既要求理论掌握、又要求具备分析论证能力的高层次要求;能综合运用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对象作出全面的分析评价,宏观把握对象在历史发展的语境中的地位和价值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指定教材为考生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指定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三册) 袁世硕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自学时必须要认真阅读教材,开始阅读每一章之前,应先认真学习大纲中有关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以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使用教材时,应注意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应在泛读即通读的基础和掌握较全面的知识背景条件下,对考核知识点进行重点地逐段细读,逐句推敲,以求做到对基本概念深刻理解,对历史脉络彻底弄清,对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地抓考核知识点,以免生吞活剥,不能真正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术语、基本理论命题、重点作家和作品的大致情况加以整理,归纳出要点,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全部课程内容,同时锻炼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4、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也应重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如运用古代文学知识阅读古文的能力,联系文学史知识分析论证文学现象等等。要通过完成练习思考题、撰写小论文,锻炼自己分析论证及书面表达的能力。

5、考生在自学过程中也可参考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辅助学习、理解相关知识。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理解与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4.助学学时建议。本课程共5学分,助学建议不少于90学时,课程学时分配见下表,考生也可参考该表安排自学时间。

章次

课程内容

助学学时

1

隋唐五代文学

初唐文学的作家与作品

9

盛唐文学的作家与作品

14

中唐文学的作家与作品

11

晚唐文学的作家与作品

11

2

宋代文学

北宋诗坛的作家与作品

9

北宋词坛的作家与作品

14

南宋诗坛的作家与作品

11

南宋词坛的作家与作品

11

总计

90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的内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和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识记”为20%“理解”为60%“应用”为2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每份试卷中所占比例依次为2332左右。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0%,次重点占30%,一般占10%

5、试题题型一般分为:填空题、选择题(单项或多项)、名词解释、简答题、赏析题、论述题等。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

 

六、 题型示例(样题)

(一) 填空题

词史上第一首都市词是《________》。

(二) 单项选择题

提出词“别是一家”说的作家是(    )。

A 苏轼  B.周邦彦  C.李清照  D.柳永

(三) 多项选择题

属于北宋时期的作家是(  

 A、贺铸  B、晏几道  C、姜夔  D、秦观          

(四) 名词解释

1.大历诗风

2.荆公体

(五) 简答题

如何评价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六) 赏析题

    赏析柳永《八声甘州》

(七)论述题

论述苏轼“以诗为词”。

 




来源:网络
本站自考资讯内容均来之各省教育考试院及各院校官网发布,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咨询当地自考办,以自考办解释为准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微信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工作时间 09:00-23:00